2019年11月27日,在HZ Capital InternationalLTD v.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CO., LTD and Others [2019] HKCFI 2705; HCCT48/2016 (27 November 2019)一案中,香港高等法院原讼法庭判决驳回驳回被申请人主张的仲裁协议中有强制谈判条款而申请人和仲裁庭违反该条款因而仲裁并庭缺乏管辖权以及违反正当程序为由提出的撤裁请求。法院认为被申请人在披露阶段隐瞒重要文件,而且法院认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猜测,如果仲裁庭处理该文件后的认定会是如何。因此仲裁庭有管辖权,并且由于被申请人一方原因导致的未披露责任在被申请人一方。
一、背景介绍
被申请人是一系列有关联的英属开曼群岛、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内地的公司(教育机构)和个人。自2008年左右以来,各种投资者表示有兴趣参加通过以可变利益实体(VIE)形式组织的海外公司网络扩展被申请人业务。还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方式将第1被申请人(中国瑞丰职业教育有限公司,“CVE”,英属开曼群岛公司)在美股上市 。
第5至第8被申请人是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司,由第2被申请人(英属维京群岛公司北京润昌有限公司)全资拥有,而第2被申请人人则由CVE全资拥有,而CVE由第4被申请人(另一家英属维京群岛公司北京瑞明股份有限公司(“瑞明”)全资拥有。因此,第5至第8被申请人的衡平法上的所有权可以追溯到第4被申请人,而第17到第21被申请人是唯一的股东。两名基金投资者(Carlyle和Pinebridge)分别与CVE签订了单独的协议,以认购和购买CVE的某些新发行股票。同样,2011年4月22日,新博有限公司(Fresh Gain Limited)与CVE签约认购股票。新博由香港一个名为“新世界”的财团有关联,二者被视为等同。
申请人汇致(资本)国际有限公司(与另一位投资者IP Cathay II(以下简称“Cathay”)一起)与第1到第21申请人(尤其是CVE,和第5至第8被申请人)以及Carlyle和Pinebridge一起签订了一项协议(“《C2协议》”)以认购CVE新发行的股份和购买接受来自瑞明的CVE股份的转让。同样,根据《C2协议》,Cathay同意认购CVE的新发行股份;接受瑞明转让股份。该等股份统称为“ C2股份”。《C2协议》语言为中文。
由于种种原因,上市进展停止,涉案诸多公司中被曝存在或者可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导致各方各种仲裁和诉讼。本案涉及HKIAC/A13079裁决。
在仲裁中,对于仲裁庭的组成第5至第8被申请人没有提出异议。此后,仲裁庭以通信方式处理程序性问题,裁定被申请人在仲裁通知书中关于管辖权的两格点将作为最终裁决的一部分予以裁定; (2)虽然香港法院为瑞明任命了临时清算人,但瑞明的送达地址仍是《C2协议》中所述的地址。此后,仲裁庭举行了关于仲裁的证据听证会。最终于第二年做出了裁决。
二、法院认定
被申请人中没有任何人采取任何步骤申请撤销裁决。 之后经申请人申请,法院裁定批准申请人执行裁决的申请。被申请人申请撤销该裁定。 理由是:
(a)根据《仲裁条例》第609章第86(1)(b)和/或86(2)(c)条的规定,仲裁庭无权审理该争议,理由是当事人尚未进行《C2协议》第13.1.1条规定的强制谈判条款。
(b)根据《仲裁条例》附表2第86(2)(b),86(2)(c)条和/或第4(2)条的规定,由于仲裁庭在管辖权问题拒绝采纳证据(特别是两份电子邮件证据),因此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对被申请人构成重大不利。
1、管辖权问题——未满足先决条件
被申请人主张《C2协议》第13.1.1条规定的与通过“ 谈判 ”进行的强制性替代性争议解决程序相关的先决条件(“强制谈判”)尚未满足,因此,仲裁庭缺乏管辖权。
法官首先确定,依照Astro Nusantara International BV v PT Ayunda Prima Mitra (2018) 21 HKCFA 118; [2018]HKCFA 12案和PT First Media TBK (formerlyknown as PT Broadband Multimedia TBK) v Astro Nusantara International BV &Ors [2014] 1SLR 372 案,即便被申请人一开始未提出撤裁申请,他们也依然有权申请撤销执行仲裁裁决的司法裁定。《仲裁条例》第86(1)(b)条规定法院可以在“ 仲裁协议无效 ”(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was not valid”)的情况下拒绝执行裁决。此外,在上述PTFirst Media TBK 案中,新加坡上诉法院解释道,“ 裁决的无效性包括裁决是在仲裁庭无管辖权的情况下作出的 ”( “the invalidity of the award encompassed cases where the award was made without jurisdiction”.)。 再次,法院对仲裁庭管辖权的方面裁定是彻底重新(de novo)作出的裁定(见Carrier Hong Kong Ltd v Dickson Construction Co Ltd [2005] 4 HKC 142案,S Co v B Co [2014] 6 HKC 421案,以及PT Tugu Pratama Indonesia v Magma Nusantara Ltd [2014] 4 SLR (R) 257案)。
《C2协议》为中文。 其第13.1.1条内容如下:
「 13 争议的解决
13.1.1 因本协议或其解释、违约、终止或效力而引发的或与本协议或其解释、违约、终止或效力有关的任何争议、争端或索赔 (每一,称作一项“争议”)都应当根据本款进行解决。一旦发生某一争议,各方应当首先通过各方间的协商解决该争议。该种协商应当自本协议一方向对方提交书面要求进行该种协商之日后7天内开始。如果争议在该种书面要求作出日之后的30天内未能得以解决,一方在向对方发出书面通知后可以将该争议提交仲裁。」
被申请人强调“应”( “shall”)一词,并主张援引International Research v Lufthansa [2013] 1 Lloyd’s Rep 24中以新加坡高等法院的做法,即如果条款足够明确性和确定性则可被视为仲裁的“先决条件”( “condition precedent”)。然而,法院认为该案不适用,理由是双方的多层级的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是该“先决条件”的基础。(However,International Research v Lufthansa (supra) is of limited assistance since both parties proceeded on the basis that the various tiers of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gave rise to a“condition precedent”.)
不过,法官认为,尽管《C2协定》第13.1.1条规定的“协商”没有被描述为“先决条件 ”,但其本身有足够的确定性和客观性因此可被强制执行。(On the foregoing analysis, I am satisfied that although the “consultation” prescribed by Clause 13.1.1 of the C2 Agreement is not described as a “condition precedent”, it is couchedin sufficiently certain and objective terms to be enforced as such.)就申请人在申请仲裁之前是否满足该先决条件这方面,法院重新(denovo)完整审查。当被申请人于2013年收到仲裁通知时,他们还已经收到Fresh Gain Limited(或新世界)和Cathay的仲裁通知。但直到被申请人在2014年提交答辩状时,第5至第8被申请人才提出该“ 先决条件 ”的问题。答辩状第9.5条称,在收到仲裁通知之前,其未收到任何合同要求的谈判请求书。
被申请人第9.5.2段提出的答辩与其在本案中向法院提出的主张不同。申请人在本案主张:(a)周继庭(第17被申请人)直到2013年5月31日才收到“请求书”;(b)周继庭被欺骗于2013年5月31日签署了“拒绝书” ,该书上的错误签字时间为2013年5月4日。
尽管被申请人根提出了答辩,但其未将和上述情况有关的证人证言单独包括在内提交仲裁庭,也没有将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此期间的电子邮件往来包括其提交的文件清单中。在本案中,被申请人主张基于该电子邮件往来证明仲裁请求书和拒绝书的签字时间为倒签。而事实上,被申请人的材料中缺少一封重要电子邮件,而申请人在《确认书》附件中有该电子邮件。 在这方面,被申请人未作任何解释。
申请人给被申请人的电子邮件中附有请求书和拒绝书草稿以供确认。其中提到这么做是为了缩短时间 ,并且指出希望秘书和收件人不要误解内容。 请求书中列明了三项争议,而为了避免收信人董事会会议上出现不必要的反对意见,收信人可以以此作为拒绝谈判的理由,而发件方将在下一阶段提起仲裁程序。而法院基于其他证据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电子邮件未提交法院审理。
因此,法院认为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在各自律师的协助下进行了公平议价。要求书和拒绝书的原意是为了在“ 缩短时间”之后提起仲裁。(Be that as it may, it is clear from the string of emails that the Applicant (represented by He) and the Respondents (represented by Zheng)were bargaining at arm’s length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ir respective lawyers in settling the terms of the Request Letter and Refusal Letter, which were intended to be backdated in order to “abridge time” for commencement of arbitration.)而被申请人明确对自己要求对方严格遵守强制谈判方面的先决条件的权利进行了弃权。(the Respondents (including the 5th to 8th Respondents) have unequivocally waived the right to insist upon strict compliance with the condition precedent pertinent to the Mandatory Negotiation Tier)
此外,当申请人于2013年6月5日提起仲裁程序时,新博/新世界(C2投资者)早在2011年10月10日就已开始仲裁。此后,Cathay(C2投资者)也在2013年2月18日开始仲裁程序。在申请人提出申请后不久,Pinebridge(第1被申请人CVE投资者)还于2013年6月8日进行了仲裁程序。对于该程序,被申请人是否要求该案的另一方严格遵守Pinebridge严格遵守强制谈判条款(其CVE投资协议中有类似条款),而Pinebridge严格遵守强制谈判条款也不得而知。
2、造成重大不利的严重的违规行为
被申请人的第二个主张是仲裁程序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对其造成重大不利,因此需要被撤销。
对于该问题,香港今年有最新判例MaedaKensets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nor v Bauer Hong Kong Ltd[2019] HKCFI 1006对此作了解释。该案中指出,以往的严重违规行为的标准很严。 在Reliance Industries Ltd v TheUnion of India [2018] EWHC 822 (Comm)一案中,英国法院指出,只有极端情况法院才可以此干涉仲裁。法院在P vM [2018]HKCFI 2280, 9 October 2018中指出,仲裁裁决的终局性与保护当事人免受仲裁的不公正行为之间应取得平衡,而以仲裁的不公正行为撤销裁决的门槛必须很高,以使仲裁公正快捷地解决争议而不产生不必要的费用,这必然要求法院在仲裁程序中进行最小干预。撤销救济和法院对仲裁的干预不是仲裁裁决的针对事实或法律的上诉。 在GrandPacific Holdings Ltd v Pacific China Holdings Ltd (in liq) (No 1) [2012] 4 HKLRD 1一案中,当事人以违反正当程序且仲裁程序与当事方的协议不符为由申请撤销裁决,而在该案中上诉法院强调了法院关注仲裁程序的结构完整性 ,并且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法律上,都不会处理争议的实质问题或裁决的正确性 。(the Court of Appealhigh lighted the fact that the Court is concerned with the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arbitration proceedings, and will not address itself to the substantive merits of the dispute, or to the correctness or otherwise of the award, whether concerning errors of fact or law.) 法院不应该关注仲裁员是否犯了事实错误或法律错误,而应该只关注仲裁过程以及其是否公正。(The Court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with whether the arbitrator made errors of fact or law,but shouldonly be concerned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arbitration,and whether it is fair.)
在有关申请人是否被剥夺平等待遇以及提出机会方面,依照GrandPacific Holdings案的观点,涉案行为必须足够严重和放肆以使人们可以说其侵犯了一方当事人的正当程序(I am inclined to the view that the conduct complained of must be sufficiently serious or egregious so that one could say a party had been denied due process.)才满足该条件。
《仲裁条例》第48条和附表第4(2)条中所谓的严重违规行为一定会对申请人造成或将导致“实质性不公”。(It must also be emphasized that under section 4(2) of the Schedule, the serious irregularity alleged must have caused or will cause ‘substantial injustice’ to the applicant.)。 在Terna Bahrain Holding Company WLL v Al Shamsi一案中 ,指出,实质性不公是对严重违规的补充,申请人必须同时满足两者 。在确定是否存在实质性不公时,法院无须认定如果不存在违规行为,仲裁将发生什么情况 。 申请人无需证明结果必然或甚至可能有所不同。 申请人需要证明的是,如果他有机会提出这个问题,仲裁庭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并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vi) The requirement of substantial injustice is additional to that of a serious irregularity, and the applicant must establish both. (vii)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re has been substantial injustice, the court is not required to decide for itself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n the arbitration had there been no irregularity. The applicant does not need to show that the result would necessarily or even probably have been different. What the applicant is required to show is that had he had an opportunity to address the point, the tribunal might well have reached a different view and produced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utcome.’”)
本案中,被申请人主张仲裁庭裁决未能让被申请人对申请人所依赖的一系列电子邮件进行盘问。 仲裁庭的理由是:(a)尽管双方当事人已获准在2014年12月30日之前补充文件证据,但电子邮件并未被披露; (b)该隐瞒对于被申请人来说是一个战术。 事实上,被申请人对不披露和/或迟交电子邮件的并未向仲裁庭作出有效的解释。 法官认为这并没有问题。由于电子邮件并未披露,在没有一系列电子邮件证据的情况下,盘问环节并未揭露出请求书和拒绝信的日期倒签问题,这导致了仲裁庭驳回了有关倒签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仲裁庭没有就《C2协定》第13.1.1条是否有谈判是先决条件的认定,即默认了强制谈判的要求已得到满足。
被申请人主张仲裁庭的以下认定错误:(a)申请人于2013年5月3日发出请求书; (b)由于被申请人拒绝谈判,因此没有违反第13.1.1条的规定。
法院认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猜测,如果仲裁庭处理了这些电子邮件以后的认定会如何。(It is not possible, nor is itnecessary, for the Court to second- guess what findings the Tribunal would have made if it had the benefit of the series of emails.)但是,从仲裁庭处理的证据来看,其认定并非对被申请人“造成重大不利的严重的违规行为”。 仲裁庭已经给了充分的披露机会,被申请人律师的经验不足导致未披露,因此责任在被申请人一方。(However, on the face of the evidence before the Tribunal, the findings do not amount to “serious irregularities causing substantial prejudice”. The Respondents only have themselves to blame for not making disclosure of the series of emails in good time despite the ample opportunities afforded by the Tribunal. In so far as the non-disclosureis caused by inexperience of the Respondents’ counsel, the remedy lies elsewhere.)
三、评论
在本案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若当事人有披露文件的义务时,隐瞒该文件,并且该隐瞒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则该当事人需要对此承担不利后果。本案涉案的电子邮件对于被申请人不利,而从本案事实上来看,被申请人本身可能并不确定申请人是否掌握该文件,因而出于战术上的考虑,未披露该文件。然而,该未披露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即导致了在盘问环节并未能揭露对于被申请人有利的事实,导致了仲裁庭驳回被申请人这方面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不认为仲裁庭的做法是“造成重大不利的严重的违规行为”,因而导致被申请人自负责任。从法院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推荐当事人找一位较为资深的律师来处理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