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咨询资讯» 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的例外条款不能作为推定仲裁协议存在的依据(新加坡法院)

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的例外条款不能作为推定仲裁协议存在的依据(新加坡法院)

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的例外条款不能作为推定仲裁协议存在的依据

2021年8月10日,在Cheung Teck Cheong Richard andothers v LVND Investments Pte Ltd [2021] SGCA 7一案中,新加坡上诉法院(以下简称“法院”)明确仲裁法第4(6)条的适用限于仲裁协议形式的有效性问题,而不能作为推定仲裁协议存在的依据。

一、背景介绍

16名原告购买了购物中心的12套商铺,被告LVND Investments Pte Ltd 是购物中心的开发商。先后签订了12份《买卖协议》(sale and purchases agreement),《销售协议》包含第20A.1条,其内容如下:

买卖双方同意,在将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或分歧提交仲裁或者法院诉讼之前,应当考虑根据新加坡调解中心的现行规定形式、规则和程序,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争议或分歧。英文原文如下:20A. Mediation 20A.1 The Vendor and Purchaser agree that before they refer any dispute or difference relating to this Agreement to arbitration or court proceedings, they shall consider resolving the dispute or difference through mediation at the Singapore Mediation Centr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prevailing prescribed forms, rules and procedures.

原被告双方的争议源自于被告对其商铺的描述存在虚假陈述,且隐瞒重要事实诱导原告购买商铺。

二、案件程序

在诉讼前,曾有两次仲裁程序的尝试。

(一)仲裁程序

1.第一次仲裁程序:

当双方争议产生时,买方的代理律师提出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建议,该律师认为双方之间的《买卖协议》第20A.1条款是仲裁协议。

2019年5月21日,该律师向开发商发出仲裁通知(the 1st notice of Arbitration,后称“第一次通知”),在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ngapor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entre, 后称“SIAC”)启动仲裁程序。

开发商的律师发出12份回复,反对拟议的仲裁程序的以下几点(a).仲裁程序应在SIAC进行仲裁。(b).仲裁程序应当依据SIAC的仲裁规则进行。(c).争议应当在同一仲裁程序合并进行。

SIAC的仲裁庭认为当前没有证据证明当事人双方同意在SIAC进行仲裁或者依据SIAC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因此,SIAC的仲裁庭终止了该仲裁程序。

2.第二次仲裁程序:

2019年6月28日,买方的律师向开发商发出第二份仲裁通知(second Notice ofArbitration,后称“第二次通知”),提出争议将通过新加坡临时仲裁解决。开发商回复称,不同意将多项不同的争议合并到同一临时仲裁中。

2019年7月29日,买方的律师致函SIAC以任命独任仲裁员。2019年8月2日,开发商致函SIAC称目前尚未有效启动任何临时仲裁,若所有买方都希望启动仲裁程序解决争议,则必须有12个不同的临时仲裁,并需要任命12名仲裁员。此外,开发商也不同意买方任命独任仲裁员。

随后,买方更换律师,并致函SIAC称不再通过仲裁程序解决其与开发商之间的争议。随即第二次仲裁程序中断。

(二)诉讼程序

1.初审法院

2020年3月4日,买方提起诉讼,要求撤销买卖合同或以损害赔偿替代撤销买卖合同,并对签订买卖合同而遭受的所有损失、成本等费用进行赔偿。3月25日,开发商提交申请(HC/SUM1422/2020),要求中止诉讼,理由是买卖双方受到《销售协议》第20A.1条中的仲裁协议约束,或双方行为已经达成了仲裁协议。

初审法院认为,《销售协议》第20.1A条不是仲裁条款,但是双方通过他们的行为订立了仲裁协议,依据《仲裁法》第6条下令中止诉讼。随即双方提出上诉。

2. 高等法院

开发商针对第20.1A条不构成仲裁协议的裁决提出上诉(HC/RA 111/2020,后称“RA 111”)。

买方对于中止诉讼以及支付费用等决定上诉(HC/RA 112/2020,后称“RA 112”)。

(1)针对开发商的上诉请求RA 111,高等法院裁定驳回。

法院认定《销售协议》第20.1A条不构成仲裁协议,该条款在客观上没有体现当事人双方将争议交由仲裁解决的意图。第20.1A条的内容是指各方将争议提交“仲裁或法院程序”之前要考虑进行调解。这一条款中的唯一要求是考虑调解,而不是提交仲裁或诉讼。

(2)针对买方的上诉请求RA 112,高等法院裁定驳回。

法院将该争议梳理为五个方面的焦点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

a.  双方是否缔结了有效的、有约束力并独立于《销售协议》第20A.1条的仲裁协议?

从双方第一、第二份NOA文件以及在第二次仲裁过程中交换的信件来看,双方缔结了仲裁协议,且该协议以书面形式记录。

b.  AA第4(6)条适用,条文内容规定如下:

在仲裁或法律程序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在诉状、案情陈述或任何其他文件中称存在仲裁协议,而该种主张需要答复,且该种观点未被否认,则应被视为各方之间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Where in any arbitral or legal proceedings, a party asserts the existence of an arbitration agreement in a pleading, statement of case or any other document in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assertion calls for a reply and the assertion is not denied, there is deemed to be an effective arbitration agreement as between the parties to the proceedings.)

法官认为AA第4(6)条存在两处较为模糊的地方,(1)何种情况将构成需回复的任何其他文件。即“any other document in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assertion calls for a reply”。(2)“构成有效的仲裁协议”的含义。

针对第一个问题,法官运用法定解释的方法,指出上述文件应当是指仲裁程序、诉讼程序或涉及上述程序、记录上述程序的过程。本案中,仲裁通知属于第4(6)条规定的文件范围,如果对方作出答复并且没有对仲裁提出异议,则依据第4(6)条,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但是,如果没有根本没有对仲裁通知作出答复,那么第4(6)条不适用。本案中,开发商作出答复并没有对适用仲裁进行否认,满足这一条件。

针对第二个问题。法官认为第4(6)条可以用以认定仲裁协议的存在。即“通过该仲裁或诉讼程序中的使用仲裁的主张以及答复不否认的情况,创设了存在仲裁协议的拟制情况(法律拟制)。”

c.  诉讼各方之间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

d.  没有必要决定买方是否应被禁止主张不存在仲裁协议,开发商在本案中没有因信赖利益遭受损失。

e.  准许中止诉讼,以支持仲裁程序的进行。

综上,高等法院驳回开发商以及买方的上诉请求,认定《买卖协议》第20A.1不是仲裁协议,依据AA第4(6)条的规定,即使没有预先存在仲裁协议,双方之间的行为达成了临时仲裁合意。

三、上诉法院认定

买方提出上诉,主张(1)法院认定双方之间存在单独的仲裁协议的决定是错误的。(2)法院依据AA第4(6)条认定仲裁协议存在是错误的。(3)即使存在仲裁协议,依据错误学说(doctrine of mistake),该协议无效。(4)即使仲裁协议没有因错误而无效,法院也有权行使自由裁量权,不予中止诉讼。

基于上述情况,上诉法院将争议梳理为以下几方面

a.  《买卖协议》第20A.1条的理解

上诉法院认同高等法院的认定意见,即该条款不是AA第4条规定的仲裁协议。条款中没有体现双方将争议交由仲裁解决的合意,其签订目的主要是要求双方当事人采取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在进行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之前,需要先考虑调解。

b.  双方当事人是否订立了独立于第20A.1条的仲裁协议?

上诉法院推翻高等法院关于双方当事人订立了独立于第20A.1条的仲裁协议的裁决。the 1st NOA和the 2nd NOA确实包含根据第20A条附加条款进行仲裁的提议。因此,可解释为除第20A条外签订单独仲裁协议的要约,但开发商从未接受过这些报价。因此,本案尚未达成任何单独的仲裁协议。

c.  AA第4(6)条的适用与效力。

由于上文已认定双方没有独立的仲裁协议,AA第4(6)条的适用与效力的分析是本案的核心问题。

适用AA第4(6)条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仅适用于任何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的情况下

(2)  在诉状、案情陈述或者其他文件中主张存在仲裁协议的情况下,且该主张需答复。

(3)  该种存在仲裁协议的主张不能被否认

根据上述条件,上诉法院逐步进行分析,并认为上述条件都没有得到满足。首先,本案中尚未有效启动任何仲裁程序,双方的仲裁程序尝试均围绕第20A.1条展开,由于第20A.1条不是仲裁协议,也不存在除了第20A.1条外的仲裁协议主张,因此AA第4(6)不适用。

假设存在仲裁程序,如果存在除了第20A.1条外的仲裁协议主张,则第一次通知和第二次通知足以满足AA第4(6)条的适用条件。

d.  AA第4(6)条是否被认为在没有其他协议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存在仲裁协议的依据?

该问题的核心是“应被视为在诉讼各方之间达成有效的仲裁协议”的解释与理解。上诉法院通过确定条文目的性的方法对该条文进行解释。

(1)根据条文上下文确定对该条款的目的解释

(2)确立该条款的立法目的与目标

(3)将可能与解释该条款有关的条文与之相比较

上诉法院通过上述方法对该条文的含义进行解释:

(1)基于条文上下文:

AA第4条主要规定仲裁协议的定义以及形式,第4(1)条规定了仲裁协议的基本条件,第4(2)条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可以是单独的协议,也可以是一个条款。第4(3)条规定了仲裁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要求。第4(4)条进一步定义了书面形式的含义,因此,在谈及形式上的有效性时,主要是指第4(3)条的书面形式的要求。

第4(3)条到第4(8)条主要是处理仲裁协议是否为书面形式的问题,第4(6)条处于上述条款之间。此外,第4(6)条需要基于第4条的整体文书背景进行理解,而第4条主要处理仲裁协议的定义与形式。因此,第4(6)条之下的“有效的仲裁协议”应当仅限于讨论仲裁协议的有效形式,是第4(3)条规定的书面形式的特殊情形。

(2)条款的立法目的与目标

上诉法院认为,理清第4(6)条的立法目的与目标,需要考虑该条款的立法历史背景。因此,法院分别列出了1985年《示范法》、2006年《示范法》。

第4(6)条的前身

条文原文

1985 Model law

Article 7(2)

Article 7. Definition and form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1)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an agreement by  the parties to submit to arbitration all or certain disputes which have  arisen or which may arise between them in respect of a defined legal  relationship, whether contractual or not. An arbitration agreement may be in  the form of an arbitration clause in a contract or in the form of a separate  agreement. (定义)

(2)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shall be in  writing. An agreement is in writing if it is contained in a document signed  by the parties or in an exchange of letters, telex, telegrams or other means  of telecommunication which provide a record of the agreement, or in an  exchange of statements of claim and defence in which the existence of an  agreement is alleged by one party and not denied by another. The  reference in a contract to a document containing an arbitration clause  constitutes an arbitration agreement provided that the contract is in writing  and the reference is such as to make that clause part of the contract.(仲裁协议的书面要求)

2001 AA

Part 4

Arbitration agreement 4. (1) In this Act,  ‘arbitration agreement’ means an agreement by the parties to submit to  arbitration all or certain disputes which have arisen or which may arise  between them whether contractual or not. ... (3) An arbitration agreement  shall, except as provided for in subsection (4), be in writing, being  contained in (a) a document signed by the parties; or (b) an exchange of  letters, telex, telefacsimile or oth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hich provide a  record of the agreement. (4) Where in any arbitral or legal  proceedings, a party asserts the existence of an arbitration agreement in a  pleading, statement of case or any other document in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assertion calls for a reply and the assertion is not denied, there shall  be deemed to be an effective arbitration agreement as between the parties to  the proceedings.

2006 Model law

Article 7

Article 7. Definition and form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1)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an agreement by the parties to  submit to arbitration all or certain disputes which have arisen or which may  arise between them in respect of a defined legal relationship, whether  contractual or not. An arbitration agreement may be in the form of an  arbitration clause in a contract or in the form of a separate agreement. (2)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shall be in writing. (3) An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in writing if its content is recorded in any form, whether or not the  arbitration agreement or contract has been concluded orally, by conduct, or  by other means. ... (5) Furthermore, an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in  writing if it is contained in an exchange of statements of claim and defence  in which the existence of an agreement is alleged by one party and not denied  by the other.(方案一)

Article 7. Definition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Arbitration agreement’ is an agreement by the parties to submit to  arbitration all or certain disputes which have arisen or which may arise between  them in respect of a defined legal relationship, whether contractual or not.(方案二)


上诉法院通过分析,对上述条文总结如下:

(1)1985年《示范法》第7(2)条涉及书面要求的协议形式有效性问题。其目的是防止已订立非书面协议的当事人(即通过口头形式或交换文件的行为订立的仲裁协议,以该协议不是书面形式而在形式上无效为由予以否认。

(2)2001年《仲裁法》第4条第(4)款也涉及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该仲裁法没有与《示范法》第7(2)条相背。即“有效的仲裁协议”这一短语反映了起草者的意图,即在协议不是书面形式的情况下,满足相关条件,该协议仍然被视为有效的仲裁协议,使用“有效”一词即反映了该立场。

(3)2006年《示范法》第7条第(5)款遵循了1985年《示范法》第7条第(2)款基本相同的方法。

(4)《仲裁法》第4(6)条保留了与2001年《仲裁法》第4(4)条、1985年《示范法》第7(2)条和2006年《示范法》第7(5)条相同的目的。

因此,《仲裁法》4(6)条与《示范法》以及2001年仲裁法相一致,该条款的目的是确保即使仲裁协议不符合书面的要求,仲裁协议也会被视为有效。即主要为防止在诉状、案件陈述或者其他文件中表示存在仲裁协议时(上述文件均需答复的情况下),没有否认仲裁协议存在的一方以该协议不是书面形式,不满足仲裁协议有效性为理由进行抗辩。

综上所述,(1)《买卖协议》第20A.1不构成仲裁协议。(2)双方没有单独的仲裁协议。(3)《仲裁法》第4(6)条在本案中不适用。因此上诉法院支持了买方的上诉请求,并裁定撤销诉讼中止的命令。

四、总结

本案的核心主要解决《仲裁法》第4(6)条的理解与适用。法院认为,该条款并不具有在当事人之间没有仲裁协议时推定存在仲裁协议的功能。该条款仍限定于仲裁协议形式的问题范围,仅排除了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否认仲裁协议存在的一方以仲裁协议形式上的无效抗辩《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法院在判决书中提到从此案得出的经验教训,即双方都认为争议应当提交仲裁解决,但又无法针对具体仲裁程序条款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直接硬碰硬是没有好处的,律师应当为当事人采取最佳利益战略,通过谈判等方式达成共识更具有操作性。本案中当事人在进行第一、第二次仲裁程序尝试时,双方原则上都同意将仲裁作为首要的争议解决方式,但上诉人坚持对拟议的仲裁提出条件,导致双方无法达成统一意见,造成现在的局面。因此,在双方具有有意仲裁时,律师作为当事人的“军师”应尽量促进双方友好协商解决问题并将双方利益最大化。

注:This is generally the case and when a contract is agreed both parties are bound to perform the terms of that contract. However, cases exist where both parties agree to a contract whi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shared mistake about an important fact. In some circumstances, that mistaken belief could void the contract. This principle is known as the Doctrine of Mistake.